My stories 我的故事 Góa ê kò͘-sū - The journey to McDonnell-Douglas 02 opportunity 麥道之旅 02 撿到機會 Khioh-tio̍h Ki-hōe
2020/2/29 17:25
大家都知道大公司裡面職位很多 ,也就是機會很多。同時有不少人知道其實在大公司裡面很不容易獲得好機會,因為競爭激烈,隱藏的要素與要領也很多。
我誤打誤撞進入麥達諾飛機公司 McAir, McDonnell Aircraft 十五年、然後誤出麥道航太公司進入遼闊的資訊/助人領域的關鍵竟然「撿到機會」。
飛機製造業最有利可圖的不是賣飛機,而是維修飛機。雖然有賣舊飛機的商務,一架飛機原則上只賣一次。維修的生意卻可能維持數十年,而且是獨家生意。
話說當年IBM發表第一代「整合性資料庫」DB2, 好像是回應美國國防部的要求「全軍採用整合性資料庫處理資料」避免各自為政的資料島提供矛盾資料。我知道的時候已經是80年代中葉了。19:47
我以為許多人會搶著參加這樣新穎的特殊任務。我所屬的科從資深的員工開始派遣去參加這任務編組。想不到是能推則推,能躲則躲,受派的不久就要求退出改派其他任務。我是最資淺的人。輪到我的時候是沒有人可派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理由或優勢可以讓我要求或是拒絕加入。直到我被改組到其他科,我一直是那個科的最資淺員工,也是專門收拾殘局的人。
加入後參加訓練課程才知道關鍵在於採用新的資訊分析與設計的方法去運用新型的「整合性資料庫」。分析的過程不再靠靈感而是採用 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而所謂標準作業程序就是要大另運用電腦軟硬體跟資料庫。所謂運用資料庫不只是把資料透過鍵盤輸入電腦而已,還要能夠透過特殊的電腦語言把資料庫內的資料找出來排成有意義的報表。「整合性資料庫」簡單說,就是「不為某一特定需求收藏資料,而根據為原始本質及為了永遠繼續增加的未來/未知需求收藏、整理資料」。
我去參加 IBM的資料庫訓練課程時聽到那位專業講師說,那是她第一次講這個課。那些講師不是資訊專家而是講課專家。大部分是由中學教員轉職的,都很會講課。他們根據別人提供的課綱與課程內容講課。可想而知大部分的人如鴨子聽雷。我被派在五人隊伍,裡面有兩位分析師,三位程式師。那位跟我同一部門的分析師天天在抱怨說,這套方法行不通。我們那個百人團隊也發出聲音說那位顧問公司派來的講師所講的不可行,因為那位講師的售後服務經驗來自過去在另一個飛機公司,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而每個飛機公司各有獨特概念與撇步。大家一口咬定那個人所教的不適用,而後來在我們把所學的套進實際任務之前把他趕走。(那時我聽說我們的售後服務是獨步全球的。我也相信,因為那套自家開發的階梯式資料庫真的很高明。階梯式資料庫現在大概沒以人在談了吧?或許可以另文介紹。)
我們並沒有正式配給每個人的角色與責任。通常程式師不會自己發想說要出產什麼樣的程式,更不用說出產包含多個程式的系統了。既然我那位同事認為新的方法不可行,我只好自己埋首苦幹,動手分析、設計了,雖然他比我資深。
我把全部的設計拆成好幾塊分給每個人去執行。不肯設計的分析師可以分攤測試與驗收的工作。後來,我們取得一架新飛機的投標,實際為新飛機進行維修手冊的資料庫設計,甚至足夠讓維修工程師把實際的資料儲存起來。後來那家飛機被國防部取消。據我瞭解,我那一隊是唯一成功又順利地使新型資料庫進入實際生產階段的。(我這樣猜想的基礎在於沒有聽到公開表揚任何隊伍的進度,也許這也是飛機生產被取消的原因之一)。
去年在台灣發生直昇機墜機事件後,從新聞媒體得知,那些直昇機在陸軍收件後由總統下令轉交空軍使用。讓我想起會不會是那特殊任務跟原先設計的陸軍情境與挑戰不盡相同。後來在總統投票後,過年期間有個機會遇到一位中學校友,聽他說他畢業後一直從事飛機維修的工作直到退休。我問他有關「任務設計」跟「適用範圍」的概念。他說完全沒有聽過。這讓我想到或許賣到國外的飛機比較沒有那麼計較。應該是跟售價、合約有關吧?猜那任務設計飛機當然會比較貴。要持續更改設計的飛機當然會更貴。2:24
一個月後一個星期五,我接到萬策百貨公司(Venture Stores, Inc.) 一位高階主管回應我的求職信的電話要我去面談。我立刻去面談,也接到聘用的電話。我說已經承諾在下星期一去隔州(伊利諾)一個小鎮報到,擔任某公司的顧問,協助他們轉用IBM的電腦。她繼續數度提高薪資,要求我給他一個機會,因為他們發現我就是他們一年前開始尋找(而因為找不到合格者已經放棄廣告)的人。我被說動了,就通知伊利諾那顧問公司不去報到了。這是因為我撿到那學到新技術而撿到的另一個機會。這一段經歷另外寫一段來記錄。
上班接近半年時,我牽手說她的部門在裁員後人力不足,再度開門聘人。我重寫履歷表由她遞進去。由於舊主管也遭裁員,由新的主管徵詢我的舊同事的意見後,聘我回去我的舊職位。兩週後,增聘員工的門又被關起來了。再撿到機會一次。
不久,公司徵求員工去支援一套老迷你電腦系統。那套系統是一個小公司的第一套產品,已經使用十年了。麥道把整個公司買下來。起初從使用者當中找出大約十個人組隊支援。當時,只剩下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新人在照顧。主管公開徵求人去參加這項工作。由於是夕陽技術,沒有人願意去。我忘了是不是主管問我。反正我就去了。那一套系統包含四十台散佈在不同建築物裡的終端機、一台磁盤機、一台印表機、另有一台從沒被試用過的特殊機器,時價十萬美元,專門為了跟IBM大電腦連接用的。全都是實線連結的。我工作的地方地板底下都是電線。因此,我工作包括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與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我還曾經帶家裡的焊槍去修理電線接頭。這些都不是重點。
從求職開始就是夢一般的經歷。
她服務一年後,聽同事說或許可能幫我在公司裡找個工作。我就以這個陌生的公司裡的未知工作起草一份新的履歷表。後來知道同事願意把我的履歷表傳給協力部門看看。那個協力部門就是飛機製造公司的售後服務領域裡的系統部門。她的部門隸屬自動化公司專門承接這個製造公司裡售後服務部門寫出來的系統設計規格寫成電腦程式。那時我已經隨著我牽手在華大夜間部選修程式撰寫跟系統設計的課。我異想天開地創造一個新的履歷表寫法。5:49
大家都知道大公司裡面職位很多 ,也就是機會很多。同時有不少人知道其實在大公司裡面很不容易獲得好機會,因為競爭激烈,隱藏的要素與要領也很多。
我誤打誤撞進入麥達諾飛機公司 McAir, McDonnell Aircraft 十五年、然後誤出麥道航太公司進入遼闊的資訊/助人領域的關鍵竟然「撿到機會」。
我在這個公司所接觸到的任務都不是「要來的」,更不是「搶來的」,而是「撿來的」。換句話說,就是「沒人要的」。
這裡只拿兩件來回憶,因為想跟台灣的國防有關,想跟立法委員分享。
飛機製造業最有利可圖的不是賣飛機,而是維修飛機。雖然有賣舊飛機的商務,一架飛機原則上只賣一次。維修的生意卻可能維持數十年,而且是獨家生意。
飛機維修的事務牽涉很廣,最關鍵的卻是「技術手冊」的撰寫與發行。我這個在公司裡最資淺,只能撿垃圾為生的人竟然撿到這兩項關鍵性,卻沒人要的任務。
話說當年IBM發表第一代「整合性資料庫」DB2, 好像是回應美國國防部的要求「全軍採用整合性資料庫處理資料」避免各自為政的資料島提供矛盾資料。我知道的時候已經是80年代中葉了。19:47
-----
2020/3/1 1:11
飛機公司總經理旗下有研發、材料、組裝、工程設計、售後服務、...等區。其中售後服務區從各個部門調出百多名員工組成一個特殊的臨時編組,稱為 CALS, Computer Aided Logistic Support, 以回應國防部為了招標下一台新飛機所提出的資格要求。從字面上看不出這個編組有什麼特色,因為早在60年代(可能更早些)就已經進入電腦處裡售後支援業務的時代了。那是個大開我的眼界的事件。我以為許多人會搶著參加這樣新穎的特殊任務。我所屬的科從資深的員工開始派遣去參加這任務編組。想不到是能推則推,能躲則躲,受派的不久就要求退出改派其他任務。我是最資淺的人。輪到我的時候是沒有人可派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理由或優勢可以讓我要求或是拒絕加入。直到我被改組到其他科,我一直是那個科的最資淺員工,也是專門收拾殘局的人。
加入後參加訓練課程才知道關鍵在於採用新的資訊分析與設計的方法去運用新型的「整合性資料庫」。分析的過程不再靠靈感而是採用 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而所謂標準作業程序就是要大另運用電腦軟硬體跟資料庫。所謂運用資料庫不只是把資料透過鍵盤輸入電腦而已,還要能夠透過特殊的電腦語言把資料庫內的資料找出來排成有意義的報表。「整合性資料庫」簡單說,就是「不為某一特定需求收藏資料,而根據為原始本質及為了永遠繼續增加的未來/未知需求收藏、整理資料」。
剛開始運用電腦的時代通行的方法是由程式員 programmer 寫程式把資料輸入、取出、排版。新的方法是要由分析師攬下大部分的作業。當代的分析師大部分沒有受過電腦教育,只是樂意運用邏輯去思考、寫作。我們用鉛筆寫草稿,由打字員用打字機打在紙上,交給我們校對。我們用藍色鉛筆寫出要加進去的字句。用紅色鉛筆刪掉不要的字句。雖然我會打字,卻不可以自己直接打字。不可以去搶奪別人的工作權。我們不可以自己移動桌椅,因為那些是搬運工的事情。不可以從地上撿紙屑或掃地板,因為那是清潔工的飯碗。我們辦公桌之間的距離由國防部規定、監視,避免我們膨脹得標後的成本。
在那種情境之下,分析師大部分很怕去練習採用新科技,因為新知識、新技能、新工具可能會改變既有的員工關係跟組織關係而遭遇阻擾。(這當然是我的馬後砲。其實更實際的理由是「排名」的挑戰。採用新技術後,專家的排名會改變。通常年輕人會趕過舊人,而到前面去。這對資深的人很不是味道,可謂「情何以堪」。缺乏專業基礎教育的轉行分析師跟程式師比較可能排斥新知識。因為他們可能只學到特定技術的操作而欠缺相關的基礎。
我去參加 IBM的資料庫訓練課程時聽到那位專業講師說,那是她第一次講這個課。那些講師不是資訊專家而是講課專家。大部分是由中學教員轉職的,都很會講課。他們根據別人提供的課綱與課程內容講課。可想而知大部分的人如鴨子聽雷。我被派在五人隊伍,裡面有兩位分析師,三位程式師。那位跟我同一部門的分析師天天在抱怨說,這套方法行不通。我們那個百人團隊也發出聲音說那位顧問公司派來的講師所講的不可行,因為那位講師的售後服務經驗來自過去在另一個飛機公司,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而每個飛機公司各有獨特概念與撇步。大家一口咬定那個人所教的不適用,而後來在我們把所學的套進實際任務之前把他趕走。(那時我聽說我們的售後服務是獨步全球的。我也相信,因為那套自家開發的階梯式資料庫真的很高明。階梯式資料庫現在大概沒以人在談了吧?或許可以另文介紹。)
好,我受派那個小組的任務就是要設計新型的資料庫讓撰寫飛機維護手冊的工程師把維護所需的資料按照新的方法百進資料庫裡。挑戰的重點就是在於不可以根據任何一項報表去儲存資料,而是根據客觀的資料本質去儲存。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看看:如果一個數值是計算來的,就不可以儲存那個計算值,而是儲存公式跟相關的常數。因此,不可以贖存一個人的年齡,而只能儲存大家通用的曆書上的日期。換句話說,就是生日的公元日期,甚至是從元旦算起的日數。這樣每次要用的時候重新計算,年歲的值可能每天都不一樣。
我們並沒有正式配給每個人的角色與責任。通常程式師不會自己發想說要出產什麼樣的程式,更不用說出產包含多個程式的系統了。既然我那位同事認為新的方法不可行,我只好自己埋首苦幹,動手分析、設計了,雖然他比我資深。
我把全部的設計拆成好幾塊分給每個人去執行。不肯設計的分析師可以分攤測試與驗收的工作。後來,我們取得一架新飛機的投標,實際為新飛機進行維修手冊的資料庫設計,甚至足夠讓維修工程師把實際的資料儲存起來。後來那家飛機被國防部取消。據我瞭解,我那一隊是唯一成功又順利地使新型資料庫進入實際生產階段的。(我這樣猜想的基礎在於沒有聽到公開表揚任何隊伍的進度,也許這也是飛機生產被取消的原因之一)。
飛機被砍後,公司大量裁員。有一位經理在宣布裁員時說要留下有彈性的人才。我起初以為我是最有彈性的人,應該很安全。當我被邀去進行離職約談時聽到的竟然是說,「還好你牽手沒有被裁員」。我牽手在跟我同一個經理管轄的部門裡擔任程式師,很受歡迎。我是埋首苦幹沒有跟朋友聊天的。
這段撿來的經驗所獲得的知識裡面最關鍵的是:每一架飛機都是根據任務設計的。任務跟派駐地點跟執行任務的地區有關。陸上飛行的飛機所要面對的挑戰不同於海上飛行的飛機。攻擊、護航、掩護、纏鬥、表演、救援(平地、水上、領海、公海、山區、敵陣救援各有不同的挑戰)的任務,每個海域也可能有特殊的挑戰而需要特殊的設計或零件。因此,資料庫裡面有一個變項,叫做「適用機號」。每一部飛機有一個產品序號。每一部飛機都經常在換部分品,因此沒有任何一件部分品是固定的。一般汽車用引擎號碼做為識別記號。可是飛機的引擎經常換來換去。所以不可以用引擎編號來識別飛機。
我們是用機尾編號來識別的。每個機位編號都有一個飛機組裝完成交貨的序號。適用範圍就是用這個出廠序號來標示的。每個零件、每項流程都要註明適用範圍。尤其是那些「使用者自己換裝」的新零件往往是出廠後更改設計的產品。適用範圍更是敏感。戰鬥機接到換防任務時可能會驅動「換裝」的需求,而出現跟任務息息相關的更新。
去年在台灣發生直昇機墜機事件後,從新聞媒體得知,那些直昇機在陸軍收件後由總統下令轉交空軍使用。讓我想起會不會是那特殊任務跟原先設計的陸軍情境與挑戰不盡相同。後來在總統投票後,過年期間有個機會遇到一位中學校友,聽他說他畢業後一直從事飛機維修的工作直到退休。我問他有關「任務設計」跟「適用範圍」的概念。他說完全沒有聽過。這讓我想到或許賣到國外的飛機比較沒有那麼計較。應該是跟售價、合約有關吧?猜那任務設計飛機當然會比較貴。要持續更改設計的飛機當然會更貴。2:24
-----
2020/03/02 12:43
被裁員的那天正好是中東爆發沙漠風暴那天,記得是 1991年1月23日。我二姊跟二姊夫正好在我家做客。那次,公司魄力地提出一項破例措施,讓被裁員的人繼續上班一個月,正事不作,只參加公司舉辦的求職訓練,研讀公司收集、提供的各項外界就業機會,撰寫履歷表交給公司散發。
一個月後一個星期五,我接到萬策百貨公司(Venture Stores, Inc.) 一位高階主管回應我的求職信的電話要我去面談。我立刻去面談,也接到聘用的電話。我說已經承諾在下星期一去隔州(伊利諾)一個小鎮報到,擔任某公司的顧問,協助他們轉用IBM的電腦。她繼續數度提高薪資,要求我給他一個機會,因為他們發現我就是他們一年前開始尋找(而因為找不到合格者已經放棄廣告)的人。我被說動了,就通知伊利諾那顧問公司不去報到了。這是因為我撿到那學到新技術而撿到的另一個機會。這一段經歷另外寫一段來記錄。
上班接近半年時,我牽手說她的部門在裁員後人力不足,再度開門聘人。我重寫履歷表由她遞進去。由於舊主管也遭裁員,由新的主管徵詢我的舊同事的意見後,聘我回去我的舊職位。兩週後,增聘員工的門又被關起來了。再撿到機會一次。
不久,公司徵求員工去支援一套老迷你電腦系統。那套系統是一個小公司的第一套產品,已經使用十年了。麥道把整個公司買下來。起初從使用者當中找出大約十個人組隊支援。當時,只剩下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新人在照顧。主管公開徵求人去參加這項工作。由於是夕陽技術,沒有人願意去。我忘了是不是主管問我。反正我就去了。那一套系統包含四十台散佈在不同建築物裡的終端機、一台磁盤機、一台印表機、另有一台從沒被試用過的特殊機器,時價十萬美元,專門為了跟IBM大電腦連接用的。全都是實線連結的。我工作的地方地板底下都是電線。因此,我工作包括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與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我還曾經帶家裡的焊槍去修理電線接頭。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套系統只支援一項業務,就是飛機技術手冊的製作出版業務。關鍵資訊就是契約的義務、工作分配、與進度。不久,就宣布要重新設計採用跟技術手冊內容相同的整合性資料庫技術與平台。全世界就只有我一個人徹底瞭解這兩塊業務。所以我又撿到一個關鍵性的業務與責任了。(2020/3/8 9:46 現在忽然猜想也許經理層或是客戶部門知道非我去作不可,而為我開門的。)技術手冊是售後服務的關鍵業務。系統設計者的機會不僅在於設計出有效、好用的系統,還有一項書本上沒有提的任務,就是要處理各部門之間的競爭、推託、與爭執。我的社工訓練與經驗正好派上用場。那是整個高科技公司的人力資源決策者想像不出來了。2020/3/2 13:31
-----
2020/3/5 5:31
繼續回顧後發現其實整個進出麥道的旅程可以說每件都是撿到的。認識我的都會覺得奇怪,無法想像我怎麼會進入這個頂尖的航太工業公司。(若用長老會主義初創時的「預定論」解釋,或許可以說,上帝曾經暗中安排我的訓練、栽培、與任務。)
從求職開始就是夢一般的經歷。
我牽手在華盛頓大學圖書館服務。從中文圖書館的計時的插卡員開始。後來升為正式職員參加編目工作。然後轉到總館。大學開始由工商界出資舉辦一項新的夜間部學程訓練電腦程式撰寫員,招收已經具有學士學位(也就是說已經修過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人選修專業課兩年後授予另一個學學位。她以學校員工的身份由學校支付學費參加受訓。完成第一年的課程後竟然被麥道公司的自動化公司聘用成為程式撰寫員,繼續在夜間受訓,改由麥道公司付學費。
她服務一年後,聽同事說或許可能幫我在公司裡找個工作。我就以這個陌生的公司裡的未知工作起草一份新的履歷表。後來知道同事願意把我的履歷表傳給協力部門看看。那個協力部門就是飛機製造公司的售後服務領域裡的系統部門。她的部門隸屬自動化公司專門承接這個製造公司裡售後服務部門寫出來的系統設計規格寫成電腦程式。那時我已經隨著我牽手在華大夜間部選修程式撰寫跟系統設計的課。我異想天開地創造一個新的履歷表寫法。5:49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