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詩 449 首作曲者簡介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oser of #449 of the Taiwanese Hymn-2009
原文另存於此 (2019/5/18 改字體)
· 蘇希三,生於主後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約一個月之後某天的台灣。當天,在全家躲從避戰爭的嘉義鄉下老家遷回高雄市舊城教會的路上,母親在嘉義火車站月台上等車時開始陣痛。她由親戚陪同轉往市區一位親戚家中生產。月內遷回舊城與家人團聚。
這位該首聖詩作詞者蘇天明牧師的第三位兒子的人生一開始就不安定。不僅是出生地,他連生日都沒能弄清楚。當時國民政府尚未佔領台灣,日本系統尚未退出,因此他在日本體制內,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登記出生日為10月10日。理由與證據皆失傳。可能是這樣的原因他從未認真慶祝生日,而把生日當作母親受苦日來紀念。
· 蘇希三,生於主後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約一個月之後某天的台灣。當天,在全家躲從避戰爭的嘉義鄉下老家遷回高雄市舊城教會的路上,母親在嘉義火車站月台上等車時開始陣痛。她由親戚陪同轉往市區一位親戚家中生產。月內遷回舊城與家人團聚。
這位該首聖詩作詞者蘇天明牧師的第三位兒子的人生一開始就不安定。不僅是出生地,他連生日都沒能弄清楚。當時國民政府尚未佔領台灣,日本系統尚未退出,因此他在日本體制內,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登記出生日為10月10日。理由與證據皆失傳。可能是這樣的原因他從未認真慶祝生日,而把生日當作母親受苦日來紀念。
·
他從小在禮拜、講道、唱聖詩、打掃禮拜堂的日常作息與環境裡成長,對於教會生活有特殊的喜愛與心得。六歲時初嚐指揮的滋味,立刻愛上指揮這回事,暗中立志,開始自己摸索、磨練指揮法。小學時暗中立志成為作曲兼指揮,並開始摸索鍵盤音樂(當時只有透過腳踏板打氣的風琴)。
三年級時自己摸索彈出平安夜的合唱曲,他的大姊開門探頭看看是誰在彈琴,嚇了一跳。五年級時曾在音樂課裡莫名其妙地被同學拱上台表演彈風琴,彈出自己摸索的 Home Sweet Home。一輩子不知道為什麼同學咬定他會彈風琴。高一時,在教會裡受推薦接手擔任由初中生組成的「獻聲隊」合唱團的指揮。高中畢業前一年向音樂老師表示希望考大學音樂系,卻從沒有彈過鋼琴。音樂老師向校長爭取開放音樂教室的鋼琴讓他學琴,由兩位音樂老師指導。後來另找陳韶女士指導直到考完大學聯考。
高三的寒假裡,他在成年人主日學教員不想舉辦寒假中的春季學校。向教會爭取到由高中學生的主日學教員擔綱,循例舉行春季學校,他志願為五天的活動每天寫一首短歌來唱,是首度創作。他是校中鋼琴社團創團會員。社團裡有兩位同學先後進入師大音樂系,後來並且成為師大音樂教授,可是他卻在大專聯考中臨時把師大音樂系改成第二志願,而且放棄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的錄取而進入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在東海唱滿四年的聖樂團,跟著剛剛抵達台灣的宣教師羅芳華小姐學鋼琴,選修每一門音樂選修課,指揮教會唱詩班。畢業前還被徵詢返校擔任「非主修鋼琴者」的鋼琴老師。
退伍後在台中家庭扶助中心擔任社工員,並在林森路門諾會指揮聖歌隊,舉辦過一場聖歌隊的慈善音樂會。結束前,忽然停電,聖歌隊卻沒受干擾而在黑暗中唱完。1975年從美國東岸轉去中西部的新路意私立華盛頓大學修習社會工作服務與研究。隔年二月在一位朋友的婚禮上由他的牽手何麗津唱出他第一首獨唱作品,「主禱文」。
三年級時自己摸索彈出平安夜的合唱曲,他的大姊開門探頭看看是誰在彈琴,嚇了一跳。五年級時曾在音樂課裡莫名其妙地被同學拱上台表演彈風琴,彈出自己摸索的 Home Sweet Home。一輩子不知道為什麼同學咬定他會彈風琴。高一時,在教會裡受推薦接手擔任由初中生組成的「獻聲隊」合唱團的指揮。高中畢業前一年向音樂老師表示希望考大學音樂系,卻從沒有彈過鋼琴。音樂老師向校長爭取開放音樂教室的鋼琴讓他學琴,由兩位音樂老師指導。後來另找陳韶女士指導直到考完大學聯考。
高三的寒假裡,他在成年人主日學教員不想舉辦寒假中的春季學校。向教會爭取到由高中學生的主日學教員擔綱,循例舉行春季學校,他志願為五天的活動每天寫一首短歌來唱,是首度創作。他是校中鋼琴社團創團會員。社團裡有兩位同學先後進入師大音樂系,後來並且成為師大音樂教授,可是他卻在大專聯考中臨時把師大音樂系改成第二志願,而且放棄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的錄取而進入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在東海唱滿四年的聖樂團,跟著剛剛抵達台灣的宣教師羅芳華小姐學鋼琴,選修每一門音樂選修課,指揮教會唱詩班。畢業前還被徵詢返校擔任「非主修鋼琴者」的鋼琴老師。
退伍後在台中家庭扶助中心擔任社工員,並在林森路門諾會指揮聖歌隊,舉辦過一場聖歌隊的慈善音樂會。結束前,忽然停電,聖歌隊卻沒受干擾而在黑暗中唱完。1975年從美國東岸轉去中西部的新路意私立華盛頓大學修習社會工作服務與研究。隔年二月在一位朋友的婚禮上由他的牽手何麗津唱出他第一首獨唱作品,「主禱文」。
·
新聖詩的編輯委員會傳出在尋找旋律來套在他父親的「基督是咱家庭的主」歌詞(1964年聖詩第431首)時,他私下設定以「配合原歌詞的語音及語意重點」、「台灣傳統式旋律配上現代和聲及伴奏」、「發揮台語聲音特色」、「適合一般人的音域、識譜能力、低吟淺唱、易學易唱」、「自創的新格調」為原則起草好幾個版本由音樂委員會提供改進意見、修改多次之後選用。
2018年以來,經歷過重新翻譯幾首聖詩心得,發現許多傳統聖詩值得增添新歌詞來配合當代禮拜與靈修所需,而想要增添一些跟家庭神學有關的歌詞來延伸原歌詞的神學及意境。可說是在經歷缺乏方向與目標的一生裡找到一個信仰與與志趣的焦點可在剩路裡全力衝刺,發揮剩路藝。
2018年以來,經歷過重新翻譯幾首聖詩心得,發現許多傳統聖詩值得增添新歌詞來配合當代禮拜與靈修所需,而想要增添一些跟家庭神學有關的歌詞來延伸原歌詞的神學及意境。可說是在經歷缺乏方向與目標的一生裡找到一個信仰與與志趣的焦點可在剩路裡全力衝刺,發揮剩路藝。
·
這個新的旋律特別考慮了台語發音的特質,使一些稍微複雜的母音,如 lán, ê, kóng-ōe, kau-pôe,有機會展現出來,音域只有用到九個音,很容易依照唱者的特質轉調吟唱。歌詞與旋律都沒有什麼煽動、激情的成分。這樣低吟淺唱的歌可以當作台語咬字及發聲的練習曲或潤喉曲來唱或是在私下靈修、家裡聚會的情境裡運用。每節歌詞第三句的最後兩個字都是重點,也是旋律的高潮。最後一句則是令人放心、放鬆,帶著滿足感的結語,最好是用寬廣的胸腔及腹腔共鳴來發出溫馨、滿足的聲音。
(2019/5/18:2019年五月間,把六節新撰寫的歌詞套入樂譜製成試唱用的投影片時,調整幾個音,讓短母音用較短的音符唱出來。避免把短母音拉長實失去短母音的特色。)
- 蘇希三,生於主後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約一個月之後某天的台灣。當天,在全家躲從避戰爭的嘉義鄉下老家遷回高雄市舊城教會的路上,母親在嘉義火車站月台上等車時開始陣痛。她由親戚陪同轉往市區一位親戚家中生產。月內遷回舊城與家人團聚。這位該首聖詩作詞者蘇天明牧師的第三位兒子的人生一開始就不安定。不僅是出生地,他連生日都沒能弄清楚。當時國民政府尚未佔領台灣,日本系統尚未退出,因此他在日本體制內,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登記出生日為10月10日。理由與證據皆失傳。可能是這樣的原因他從未認真慶祝生日,而把生日當作母親受苦日來紀念。
- 他從小在禮拜、講道、唱聖詩、打掃禮拜堂的日常作息與環境裡成長,對於教會生活有特殊的喜愛與心得。六歲時初嚐指揮的滋味,立刻愛上指揮這回事,暗中立志,開始自己摸索、磨練指揮法。小學時暗中立志成為作曲兼指揮,並開始摸索鍵盤音樂(當時只有透過腳踏板打氣的風琴)。三年級時自己摸索彈出平安夜的合唱曲,他的大姊開門探頭看看是誰在彈琴,嚇了一跳。五年級時曾在音樂課裡莫名其妙地被同學拱上台表演彈風琴,彈出自己摸索的 Home Sweet Home。一輩子不知道為什麼同學咬定他會彈風琴。高一時,在教會裡受推薦接手擔任由初中生組成的「獻聲隊」合唱團的指揮。高中畢業前一年向音樂老師表示希望考大學音樂系,卻從沒有彈過鋼琴。音樂老師向校長爭取開放音樂教室的鋼琴讓他學琴,由兩位音樂老師指導。後來另找陳韶女士指導直到考完大學聯考。高三的寒假裡,他在成年人主日學教員不想舉辦寒假中的春季學校。向教會爭取到由高中學生的主日學教員擔綱,循例舉行春季學校,他志願為五天的活動每天寫一首短歌來唱,是首度創作。他是校中鋼琴社團創團會員。社團裡有兩位同學先後進入師大音樂系,後來並且成為師大音樂教授,可是他卻在大專聯考中臨時把師大音樂系改成第二志願,而且放棄國立藝專音樂科作曲組的錄取而進入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在東海唱滿四年的聖樂團,跟著剛剛抵達台灣的宣教師羅芳華小姐學鋼琴,選修每一門音樂選修課,指揮教會唱詩班。畢業前還被徵詢返校擔任「非主修鋼琴者」的鋼琴老師。退伍後在台中家庭扶助中心擔任社工員,並在林森路門諾會指揮聖歌隊,舉辦過一場聖歌隊的慈善音樂會。結束前,忽然停電,聖歌隊卻沒受干擾而在黑暗中唱完。1975年從美國東岸轉去中西部的新路意私立華盛頓大學修習社會工作服務與研究。隔年二月在一位朋友的婚禮上由他的牽手何麗津唱出他第一首獨唱作品,「主禱文」。
- 新聖詩的編輯委員會傳出在尋找旋律來套在他父親的「基督是咱家庭的主」歌詞(1964年聖詩第431首)時,他私下設定以「配合原歌詞的語音及語意重點」、「台灣傳統式旋律配上現代和聲及伴奏」、「發揮台語聲音特色」、「適合一般人的音域、識譜能力、低吟淺唱、易學易唱」、「自創的新格調」為原則起草好幾個版本由音樂委員會提供改進意見、修改多次之後選用。2018年以來,經歷過重新翻譯幾首聖詩心得,發現許多傳統聖詩值得增添新歌詞來配合當代禮拜與靈修所需,而想要增添一些跟家庭神學有關的歌詞來延伸原歌詞的神學及意境。可說是在經歷缺乏方向與目標的一生裡找到一個信仰與與志趣的焦點可在聖路易全力衝刺,發揮剩路藝(人生最後一段路的藝術)。
- 這個新的旋律特別考慮了台語發音的特質,使一些稍微複雜的母音,如 lán, ê, kóng-ōe, kau-pôe,有機會展現出來,音域只有用到九個音,很容易依照唱者的特質轉調吟唱。歌詞與旋律都沒有什麼煽動、激情的成分。這樣低吟淺唱的歌可以當作台語咬字及發聲的練習曲或潤喉曲來唱或是在私下靈修、家裡聚會的情境裡運用。每節歌詞第三句的最後兩個字都是重點,也是旋律的高潮。最後一句則是令人放心、放鬆,帶著滿足感的結語,最好是用寬廣的胸腔及腹腔共鳴來發出溫馨、滿足的聲音。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