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aching, preacher, and ways of preaching

based on a letter received on Oct. 26, 2017.

2017-10-26 10:52 GMT-05:00 Stephen Wu <stevewu0728@yahoo.com>:
Anthony:
這是我教主日學和講道,與班友的分享,請指教。
原文
回應/解讀/延伸
九月底我和我太太參加了基督徒心靈輔導學的年會,會中聽了不少名牧的講道。我問太太說:「我們自從信主以來,聽的道可是不少,妳還記得那些講員講的道?」我們共同的答案是記得的講道真是「少之又少」,但是對「人」的印象倒是「記憶猶新」。
  1. 「記憶」在基督信仰裡扮演什麼角色?
  2. 「忘記」在天路歷程裡扮演什麼角色?
  3. 聽講道,要聽什麼、怎麼聽、記什麼、怎麼記、忘什麼、怎麼忘

有句話說「Messenger is message。」傳講者本身就是傳講的信息。這句話適用在每一個人身上,我的父親常對我說說:『認識一個人就如讀一本書。』所以每個人都有個故事,都帶著信息。 只是在檯面上的人物,或當講員,或為領會,或作領唱...比較「聚焦」引人注目多受公評罷了。

其次,回憶在我所認識的「講師」中,對我聖經的學習深具影響的,是那些教我「如何挖寶」的老師們。聖經就如「寶山」,上他們的課那真是「如沐春風」絕不致於「如坐針氈」「看時對錶」總覺得「意猶未盡」激起自己多去學的「興趣」和「動力」。

也許一個問題,一個字的解釋,一個理念的傳遞,就如給了你一把打開寶盒的鑰匙。 所以,真是難為人師,每次我去講課,聖經也好,化學課也好,都是「戰戰兢兢」。課中體察學生與班友們的回應,也隨時體察聖靈 (paraclete 旁立者的提醒。
再說,怎樣的傳講才能「扣人心弦」呢?

在馬太福音裡我們看到施洗約翰的傳講,首先我們看到他的「人」,雖出身祭司家庭,但謙卑自稱自己只是「曠野的聲音」「預備主的路」,其次看到他傳的信息,指出人心的需要,「神的羔羊」是誰。所以,他的講道有「吸引力」有「震撼力」,有「穿透力」。

即使在曠野,人都出城來聽,悔改受洗。作為聽者,人都好奇外來的講員,最好是「又風趣,又會說故事...」,其實施洗約翰的故事提醒我們上課時我們「心預備好了嗎?對基督有那樣的渴慕嗎?」這樣,說的聽的一起就能經歷神話語的「吸引力」「震撼力」和「穿透力」了。

前兩段,分享了關於「傳講者」「如何講」的一些想法。再説説「講什麼」作為總結。

以研讀馬太福音為例,信主的朋友大概都讀過,至少知道其中一些的故事,或比較「突出」令人喜愛的經文。但是,常聽說「馬太都讀過好幾遍了!」反而成為「卻步不前,未得堂奧」的藉口。其實舉其一,我們若去探討為什麼馬太這麼寫,他想傳遞的信息是什麼,就會讓我們大大的驚奇,在思考中可以發現有更多的「亮光」了。對所熟悉的經文也能「串」起來得出新的領會。

所以,在傳講中,在學習中,我一向盼望弟兄姊妹們研經要有「整體性」「歷史性」和「連貫性」。有「整體性」才不致於「見樹不見林」,有「歷史性」才能在當時的時代,文化背景中去理解經文內涵的來龍去脈,有「連貫性」才能從經文中互為印證而運用於當今了。

這些基本「如何挖寶」的原則,太重要了!初信也好,久信也好,要長進就要懂得「覓食尋寶」。或許過去教會的經歷沒有這樣的機會,但如今有一個自由寬闊的空間,讓我們學習的心態不再侷限於過去的模式,能學到「如何學」「如何釣魚」,當自己「釣到魚」或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捕到魚」「挖到寶」時,那是極為興奮的經歷。

我們都會唱「如鹿渴慕溪水」,真的嗎?盼望我們從「講者,聽者的心態」,「如何講,如何聽」到「聽什麼,講什麼」都能有更新的評估,對神的話真正作到「如鹿渴慕溪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Dada

04 Music in my life - composing for a hym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