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30 他走了。就在春節假期中 (表兄蔡政夫)
作者/蘇希宗 () 2006/1/30他走了。就在春節假期中。 在許多的嘆息聲中,親友們聚集在濟南教會, 好些教會前輩高俊明牧師、胡茂生牧師、、也都出席了,翁修恭牧師為他主持追思告別禮拜及證道,不是因為他在教會組織中曾攀上什麼大位,有什麼豐功偉業,只是大家挽惜一位曾經傑出的人物,這樣子離開了。只因為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重要的時刻,他的蹤跡也曾留下值得記述的一頁。我是他表兄,就由我來寫一些他的事蹟。 ※ 出生、成長 1943/11/16他出生在嘉義新港鄉,世居共和村,村人叫他藍子厝,這是一個很敬虔基督化的村莊。外祖父是新港教會元老江旭長老,父親蔡石憐先生,母親蘇路德女士(為蘇天明牧師之三姐,)家中八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么,兄長及姊姊們都熱心於教會,或擔任長執。小時候我們每年回鄉省親時,村中小朋友很多,只聽大家在叫著「阿夫仔」的名字,卻一直不認識他,直到我高二暑假時,大弟希三帶來一個中學生來住在家裡,才知道他與弟弟在長榮中學就讀,弟弟初中畢業,他以高一生的身份重考高雄中學,兩人相約同時都考上了高一,就來寄宿在我家。我們兄弟原來擠在新興教會明星街牧師館一間四坪的通舖臥室中,房間擺上三張書桌,晚上躺平在他他米上睡覺,他來了,只好共用書桌,晚上就更擠了。家中有客人長期住宿,對我們家而言是常有的,家父在他的回憶錄中就提到他一生中收留了二十幾位親戚、會友、青年、子弟,一起生活學習,也有要求牧師幫忙管教的。 我們生活空間雖擁擠,兄弟一起讀書互相激勵卻能事半功倍。每屆月考,我們就互相出題模擬考試,他竟然常常以背誦整課課文毫無誤差來回答問題,真的達到「倒背如流」之境,顯示出他驚人的記憶力及獨特的讀書方法。 ※ 中學時期自辦慧光文藝雜誌 在高雄中學的這一段日子,他就展現出多采多姿的面貌,我記憶所及最深刻的是高一1959時候就自行出刊一本油印的文藝雜誌,取名「慧光」,1960年代的戒嚴的政治氣氛仍然是無法形容的敏感,他以文藝青年的角色邀稿、主編、以「臻明」的筆名陸續發表文章餘各種雜誌刊物報紙。並自己刻寫鋼板、用新興教會的油印機一張張油印裝訂,分發給他的朋友同學,第一期就有一篇題目為「小偷」的文章,寫得很好很吸引人,直到約十年之後才知道這一篇的作者就是在文壇嶄露頭角的張曉風女士,那時她是屏東女中的學生,稿件可能是從學友團契的繆學理牧師而來的。 ※ 學生...